##EasyReadMore##

2008年9月3日

宜蘭山腳下的白米甕


木屐師傅說,白米社區的地形三面環山,絹白般的河流從山上帶著潔白的石頭滾滾而下,像極了從米甕中流灑出來的白米.白米甕之名由此而生.



旅遊日期:2008/08/02

這是個名為懶懶散散二日遊的隨性旅程.難得和插畫班的同學一起外宿隨性亂走,因為沒什麼嚴謹的計畫,於是便來到了我曾經來過的白米木屐村.

小小的白米社區曾經是個熱鬧於採礦的地方,後來採礦業漸漸沒落了,於是白米社區的居民們同心協力一起將社區重整,將工業污染得嚴重的白米村改頭換面,利用白米村的森林來製作木屐,全力發展木屐事業,也在社區裡建立了一座白米木屐博物館.

從台九線轉進來之後,遠遠的山頭隱約可以看到一些廢棄的採礦設施.木屐師父又說,往山裡面走還可以看到以前採礦留下來的"流籠".後來有去找,不過在山裡迷路了,卻什麼也沒找到.不過,無人的山裡面隨意走還挺恣意的.

白米木屐博物館免費入館參觀,每40個人就由義工導覽進入。這些義工們有的是白米村的居民,有的是在宜蘭唸書的學生,暑假來這裡做義工.

首先義工帶我們到三樓的咖啡雅座看白米社區簡介影片.沒想到在這小小的白米村裡面會有個很有設計感並充滿書卷味的咖啡廳.相較於外頭炙熱的太陽和高溫,一進到這個令人不由得會心一笑的空間,聞著空氣中充斥著咖啡香,怎麼樣也不想再離開.




在白米村的簡介說明了白米木屐的由來之後,我們留連在昏黃色的舒服咖啡空間好一會兒,才依依不捨地到了二樓.木屐師父和其他的義工們在二樓做各種解說.

木屐師父說,舊世代都是手工製作木屐.用斧頭慢慢地將木屐的型給削出來,最後要用刨刀將木屐表面給刨亮.當然,當中還有很多技巧是我記不得的.看著師父打著赤腳徒手製作木屐,可以感受舊世代的人是如何將智慧運用在他們的生活上.而這樣的智慧漸漸地被機器取代,少了那親手製作的人情味,而這樣的智慧技術也慢慢地流失.



木屐上的美麗的電燒或彩色手繪圖案是另外將木屐加分的精采藝術.每一雙木屐上的圖案都是手工繪製,因此每雙木屐都是獨一無二的.去年暑假來學習電燒的同學,成了今年示範電燒解說的義工.看著握著電燒筆的手在木屐上面靈活的點著畫著,栩栩如生的蝴蝶展翅在木屐上.



另外,還有各式各樣奇妙的木屐.有步步高升木屐,穿著豹紋的木屐,皇帝皇后格格木屐,還有矯正腳指頭的木屐,另外還有罰站木屐,健康木屐.


    

義工教我們如何穿健康木屐和罰站木屐,帶上幾個簡單的伸展動作,不一會兒,身體熱了,流了些汗.原來,穿著木屐也能運動呀.

另一個房間裡有小朋友木屐的各式樣板.色彩鮮豔的樣板充滿了整個空間,令人目不暇給,圖案也都很有趣.而在這個空間裡的正中間擺放了全世界最大的木屐.一隻木屐的大小就相當於一張單人床的大小呢.這師父們市打算挑戰金氏世界紀錄嗎?呵呵~



懶懶散散隨性的我們,在這木屐博物館不知道逗留了多少時間.木屐工藝充滿了各種手作手繪的異想,每個作品都令人不由自主多看兩眼,多拍幾張照片.

湛藍色的天空下,偶爾會被幾台遊覽車探訪的小小私房景點,白米木屐村.恬靜在宜蘭郊外的山腳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